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强调了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中间还包括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
昨日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员也表示,随着高水平发展的深入推进,设备更新的需求会逐步扩大,初步估算这是一个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工业母机板块近期表现亮眼,工业母机ETF(159667)2月份以来涨了20%多。(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24/2/1-2024/3/6)
很多机构觉得,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芯片、机床等核心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近日大规模换新叠加新质生产力催化,机床、机器人等硬科技板块有望迎新一轮上涨周期。
提到“工业母机”这个词,首先说到工业,大家可能会想到的画面是工厂,厂房里面有很多机器在运转进行生产。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用来生产的这些机器它们是怎么来的?就要说到工业母机这个概念。工业母机,简而言之,就是用来制造其他机器的机器,也就是机器的妈妈。它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机床。机床大多数都用在加工金属和其他材料的坯料或工件,使之达到我们所需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上的质量等级。
在现代制造业中,几乎所有对精度和表面细节要求严格的零部件都是通过工业母机生产的,包括手机外壳和内部精密部件,以及日常使用的汽车、飞机和高铁的关键零部件。因此,可以说工业母机对于生产所有工业产品和设备来说是一项基础且至关重要的设备。正是有了工业母机,我们才可以制造出各种机器,才能够拥有各种各样的设备和工具。因此,它真的配得上称为工业之母,也非常匹配“工业母机”这个高端称谓。
工业母机,作为一种通用设备,需要在不同的场景和应用工艺工序中使用。因此,它有很多细分的种类。首先,如果我们按照材料成型的方式来划分,可大致分为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型机床。金属切削机床是应用最广泛的品种,大约占到消费额的三分之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工序,它能更加进一步细分为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磨床等多种细分的品类。如果许多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床上,还可以自动更换所需的刀具来加工,这类机床就称为加工中心。这是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端机床品种。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机床的控制方式来分,机床可大致分为传统机床和数控机床。传统机床是非自动化的机床,例如古早的手摇机床。我们大家都知道手摇机床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加工精度、效率和稳定能力没办法保证,这些可能与师傅的技艺、经验乃至当天的心情都有很大关系。未解决这些不稳定的问题,我们应该使用数控机床。数控机床配备了数控系统,就好比拥有了“大脑”,能够通过编写设置好的程序进行零件加工。因此,其加工精度、稳定性和效率自然都会很高。特别是一些高端的数控机床,它们是工业母机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和方向。正如吴老师刚提到的政策所说,为了实现大规模社会更新和设备更新,高端机床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对工业母机的一次简单科普。
整个工业母机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工业母机是中游。上游是指机床的各种核心装置和零部件,主要包括一些结构件、数控系统、传送系统、驱动系统、刀具以及其他关键零部件等。其中,数控系统我们刚刚简单介绍过,数控机床的大脑,即其最核心的控制部件。高档数控系统在机床成本中所占比重非常高,达到20%到40%。越是高端的数控机床,其数控系统的价值通常更高。
参考行业内龙头公司的成本构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一些核心零部件也占有较高的成本比例。包括结构件,也就是机床的基础框架,包括支撑机床的床身、滑座、工作台,其成本比例大概35%左右。还有传动系统,辅助机床进行运动的部分,包括主轴、导轨、丝杠等,成本占比大约在20%。还有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及主轴驱动等,成本占比则大约为13%。这些核心装置决定了数控机床的精度和性能等核心因素。
目前我们国家在数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水平相对较低。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市场份额,据我所知,加起来不到30%。另外,我们的技术水平与海外的龙头厂商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情况。
再来看下游,机床产业的下游是各类终端应用,比如汽车、通用机械、3C电子、模具、航空航天等行业,都是机床下游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
其中,需求最大的是汽车行业,对金属切削机床的需求量非常大,大约能够占到接近30%。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汽车几乎全身都是金属,无论是车身、零件还是内部的一些动力结构,都需要用大量的金属材料。作为大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的体量非常庞大。到了2023年,我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因此,对于汽车相关机床的需求也是非常巨大的。近几年,汽车产业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这一趋势将不断拉动国内高端机床需求的增长。
另一方面,对机床要求最高的行业是航空航天。比如在飞机制造领域,飞机机身的结构件通常非常薄,且会采用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因此,制造这些部件的设备有着较高的特殊要求。另外,飞机的发动机是非常精密的结构,对加工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因此,航空行业往往会使用到大型高速精密多轴的数字控制机床,比如各种五轴联动的加工中心,这可以说是对机床要求最高的一个下业。
除此之外,最近两年还有一个比较新兴且受关注的广泛下游应用,即机器人。技术方面,我们最近看到许多新型的人形机器人发布出来。同时,在政策方面,我们也看到北京市印发了机器人产业相关的行动方案。因此,作为制造业转型和升级中的重要核心环节,机器人可能会成为重要的新发展趋势,对工业母机也可能会带来下游的需求增量。
为什么这么说?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像特斯拉代表的人形机器人,如果要进行量产,所需要的零部件是传统工业机器人的5倍这个水平。因此,大量零部件的需求将对生产这些部件的工业母机产生较大的需求利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以及硬件与软件结合的加速促进,可能也会加快机器人硬件的迭代速度。这有望为高端机床市场带来新增量的需求,标志着下游新兴产业应用方向的一种,即机器人产业。
我们国家的机床行业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发展,拥有大约70多年的历史。在这70多年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建国之初,在苏联老大哥的指导下,新建了18个国营机床厂,史称“18罗汉”。这为我们整个机床行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我们知道,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整个发展的速度和进度相对非常缓慢。这是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一个起步阶段。
第二个阶段,即转型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机床行业也实现了一个相对较为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很多海外企业看中了中国的丰富劳动力,来到中国开展业务。国内通过引进技术,包括与国外一些公司进行合作的形式,开始进行数控机床的研发和生产。但与此同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开放市场后,海外机床快速涌入我们的市场,使得当时的竞争劣势明显体现出来。相对地,也对国产机床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限制。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我们进入了加入WTO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自2001年之后,经济整体呈现高速增长,工业母机在需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获得了一个黄金的十年高速发展期。在这期间,18罗汉这些国营公司为了创造业绩和销量,一方面开始大规模扩张产能,另一方面寻求“走出去”的路径,到发达国家进行大量的并购。在这一段时期内,一些企业可能发展过于激进,同时客观上存在核心技术研发薄弱的问题。这是第三个阶段,是一个相对来说的黄金发展快速十年,发展模式比较粗放。
再到我们最近的这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整个制造业迎来了一段比较低迷的时期。之前发展较激进的国营集团公司逐渐开始暴露出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过剩的产能没有办法消化或释放,另一方面,收购来的资产也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利用。因此,逐渐出现了破产、倒闭等一些情况,慢慢地也就退出了市场。
与此同时,好的方面是什么呢?我们看到,民营集团在这个期间获得了一些较好的发展机会,逐渐在一些细分的领域拥有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也实现了一些技术的突破,比如像我们国产的五轴机床,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因此,行业格局在经历了前期的发展、演变、调整之后,又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历史的一个发展情况。
再看当前的行业格局。首先,从全球角度来看,日本、德国、美国这三个国家在数控机床方面,无论是科研、设计制造还是使用等方面,都是技术最先进、经验最丰富的。行业内的全球巨头公司基本上都聚集在这三个国家里,例如日本的山崎马扎克、德国的德马吉,这些都是营收在百亿人民币以上的大公司,属于全球范围内第一梯队的龙头公司。它们基本上垄断了高端机床的市场,这是全球格局的情况。
再来看国内,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生产和消费国。根据2022年的数据,产值和消费额都占到全球的32%左右的水平,位列全球第一。但是,虽然拥有第一大市场,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实力不够强,没有能够培育出既大又强的机床公司。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机床龙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属于第二梯队,主要占据中端市场。一年的营收水平,相较于全球龙头的百亿人民币以上,我们的龙头公司大概能达到20到4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相对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这背后的根源问题在于国内的机床过往一直以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高端领域的国产化水平和能力相对较弱。从进出口机床的均价数据上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从2020年以来,我国机床的进口均价水平在6万到10万美元一台,而出口均价仅仅只有300美元一台左右。这种进口高端产品、出口低端产品的情况反映了整个国内在机床产业上的供需不匹配。
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我们长期呈现出体量非常大的贸易逆差的情况。整体来看,国内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还是偏低,很多核心零部件也依赖海外进口。因此,当前中国的机床产业是一个大而不强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政策都在不断提到要重点支持工业母机产业发展的原因。可以类比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同样被卡脖子的芯片产业,工业母机的重要程度在我们看来也基本上与高端芯片相近,或者说处于比较并列的位置。这是过去以及当前阶段整个机床产业的格局情况。
中国的数控机床,从历史中可以看到,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国产替代确实一直在推进中,但进展相对缓慢。到2018年,我们看到的数据显示,我国低档、中档和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分别是82%、65%和6%。因此,低端机床已经实现了基本的国产化,甚至存在一些产能过剩的情况。
然而,高档产品的国产化率相对非常低,尤其是像五轴机床这样的高档机床产能严重不足。到了2018年之后,我们能看到整个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可以说是恶化了。再加上2020年疫情的开始,导致海外供应链的明显受阻,进口路径不通畅,这些因素让国产替代迎来加速的机会。由于海外路径不通畅,国内优势,包括服务上的相近优势,开始体现出来。
从海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机床历史上呈现非常高的贸易逆差额。到2018年左右,逆差额接近60亿美元。但这个转折点可能从2018年开始,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逆差就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到2020年已经下降到了20亿美元的水平附近。再到2022年,整个逆差进一步缩小到了3亿美元附近。所以,机床贸易逆差确实是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呈现下降的局面,这也说明我们对于海外机床的依赖程度确实在降低,即国产替代的程度在提升。
至于替代的方向,我们前面也介绍了一些,即国产机床的情况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低档机床产能过剩和高档机床产能不足之间的矛盾和分化问题。因此,未来国产替代的主要方向还是集中在中高档机床及其核心零部件上,类似于一种结构优化的概念。这里面包括几个重点方向,我们稍微多说几句。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我们刚介绍过,汽车行业在工业母机下游占比最大,大约能达到接近30%的水平。过去,传统燃油车的厂商,我们知道很多都是外资。一方面,作为外资车企,实际上是和外资机床共同成长的,经历了汽车工业成长的时代。因此,他们多年来的配合,包括合作,都会使得整个加工环节的流畅程度,包括加工工艺,非常成熟和匹配。对他们来说,性价比也是很高的。无论是从品牌认知还是技术的实际水平来看,外资汽车厂商可能没有太多理由选择中国机床作为替代。
但是,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整个汽车产业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化,即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在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大趋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也带来了国产机床快速发展的机会。
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品牌和供应商很多都是国内的内资品牌,对国产机床的接受程度自然比外资要高很多。另外一个方面是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与传统燃油车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车身的材质、工艺以及动力结构,还有对轻量化和电力装置的需求明显更强。因此,旧的机床无法满足新的要求,这也就给国产机床厂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有一些龙头机床厂商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研发出了一些性能非常强大且性价比很高的专用设备。因此,新能源汽车将会是机床行业未来一个重点的替代方向。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方向就是航天军工。在最近几年国际局势相对不稳定的大背景下,航天军工这一类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点行业,实现国产替代肯定是有非常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航天军工的产品加工难度非常大,精度要求也很高,因此,其国产替代意味着对高端机床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以航空航天为例,这个领域最终目标是要上天的,存在减轻重量的需求,以增加机动性和航程。因此,最近几年飞机越来越多地采用新型轻质材料,如钛合金、耐高温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同时,结构件的形状复杂度和精密度要求也在提升。新材料的使用增加、结构的复杂化以及精度要求的提升,再加上整个航空航天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在民营航空领域,已经能看到有国内厂商提供精密、稳定、多功能的数控机床用于加工一些关键零部件,如飞机的机翼、机身结构件、防护机翼轮等。这是我们认为的另一个重点替代方向,即航天军工。
至于替代的空间方面,我们参考了广发证券的数据,机床本体的进口替代空间能够超过450亿元的水平。这个数据是基于海关2022年的数据进行的计算,在2022年,中国进口金属切削机床的金额大约是56亿美元,合人民币约390多亿元;金属成型机床的进口额是9.9亿美元,合人民币大约70亿元。因此,加总下来,整个机床本体的进口替代空间超过450亿元。
另外,我们也提到了很多核心零部件,如数控系统、传动系统等,国产化率也相对较低,大概在百分之三、四十的水平。如果将这些核心零部件加上,机床行业整体的国产替代空间预计能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因此,从过往来看,国产替代确实在推进和提升过程中。替代的方向上,我们也提到了两个比较明确的重要方向:一是新能源汽车,一是航天军工。根据这些测算的情况,包括历史数据能看到,我们的国产替代还有广阔的空间,这基本上就是对国产替代情况的介绍。
第一个是制造业的周期情况,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制造业当前的压力相对比较大,从PMI数据来看,去年二季度以来,PMI制造业大多数情况都是处于荣枯线以下的,说明整体的制造业还是处在偏弱的状态中。最新的1月份披露出来的制造业PMI环比略微有一定的上升,上升了0.2个点,虽然整体仍在荣枯线以下,但已暂时结束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的下跌趋势,这反映了整个制造业景气水平可能有一定的略微回升。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们看到最近有一个重磅政策出台,最近中央财经委四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一提议引起了高度关注。为什么大家对此如此关注?我们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它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制造业有明确的关注,即注意到了制造业存在的偏弱压力较大的问题,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提振对制造业预期修复的信心。顶层政策设计之后,通常会有一些具体的细则措施随之出台,整套措施出台之后,可能会对整个制造业的资本开支起到直接有利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从历史来看,整个通用机械行业存在周期性波动,大约是三到四年一个周期的历史规律。金属切削机床属于通用机械的一个品类,上一轮周期从2019年三季度左右开始,见顶在2021年一季度左右。根据历史规律,随着下游制造业逐渐迎来一定的修复和复苏,我们也可以稍微期待下一轮上行周期何时到来,这是整体制造业的周期情况。
第二个大的周期是更新换代周期。我们知道机床作为一种机械设备,会有自己的更新换代周期,大约在十年左右。从数据来看,上一轮我国内机床产量的高峰期在2011到2014年之间,到现在刚好是十年以上的时间了,这与机床的自然更新寿命周期正好匹配上了,所以说国内的机床在最近这个阶段,理论上会迎来更新换代的大窗口期,这个客观需求可以说是现实存在的。
而且,过去的疫情三年期间,很多厂商的资本开支在主客观上都受到了一些限制。以往他们可能想要进行一些更新,但需求可能因为大环境不好、整个经济的情况而暂时搁置了。在整体的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出台,包括后续可能的财政和金融措施支持下,前期未完成的被搁置的更新换代需求,有可能真正转化成为实际的替代需求落地。
另外,从过往情况来看,机床的更新换代和整个制造业需求变化的相关度非常密切。在21世纪初,我国进入工业汽车工业之后,机床和汽车产业之间的相关度明显增强。当时,可能最高时60%到70%的机床都是服务于汽车及其相关的生产制造需求。然后,大约2010年后,我们迎来了3C电子时代,机床开始大量应用于加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外壳以及一些精密零部件。这些需求显然与汽车的需求不同,变成了对高精度、高柔性的需求。
到了目前阶段,新能源车、航空航天军工、机器人等代表的高端产业,对机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加工精度更高,形状更加复杂,表面细致程度要更精细,这些零部件的需求在加工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还可能需要应对一些特殊新材料的加工需要。
所以,虽然理论上机床的寿命比较长,能达到十年之久,但不同设备实际使用的寿命是不尽相同的。随着技术及需求的演变,许多机床可能在未达到自然寿命的十年之内,就因需求变化而提前被替换掉。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高端制造转型过程中,新兴和高端的生产制造需求会越来越多,对于加工的精度、效率以及稳定性的要求也会逐渐增高,这些都会驱动机床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可能迎来一个提升。
因此,从两个周期的维度来看,首先在制造业周期方面,虽然现阶段可能暂时压力还是相对较大,但一方面短期数据可以看到一定的回暖,另一方面大规模更新换代的直接政策支持也在路上。所以,我们觉得在制造业周期方面是可以期待可能的改善。第二个大周期是更新换代方面。一方面,当前正处在更新换代的时间大周期,另一方面还有政策的支持,可能会促使这成为实际的需求落地,而且下游需求的高端演变也会促进更新换代迭代进程加快。因此,从工业母机的两个周期维度来看,目前我们认为是可以关注和布局的阶段。
首先,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国产替代。从必要性来看,我们知道贸易摩擦和装备禁运对我们进口海外机床产生了客观现实的障碍,具体是指西方国家对高端数控机床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使得我们的高端机床无法再从国外进口,这条路不通了,这就导致了国内航空航天等一些重要的战略领域出现了卡脖子的情况,倒逼我们必须发展国产高端工业母机。
除此之外,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客观现状是进口依赖度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供需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这些种种现状都明确指向了国产替代这一大方向。而且,我们要替代的部分还很多,比如高端整机、数控系统、包括一些其他的核心零部件等。我们也提到了有很多重点方向,比如新能源汽车、军工、航天等,都是我们可以并且需要去做的替代方向。国产替代的空间方面,刚刚也提到了一个测算数据,大概有超过800亿的测算规模。所以国产替代逻辑是工业母机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第二个大方向就是高端转型。谈到高端转型,有些投资者可能会担心我们是否是为了高端而高端,是否有实际的需要。前面我们介绍过,我国的机床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局面,这已经侧面反映了我们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存在。举进出口价格对比的例子,我们工业母机进口均价是6万到10万美元一台,而出口均价只有300美元一台。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高的价格去进口海外的昂贵机床?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实力确实没达到,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高端工业母机有着实际的需求,不得不花钱去买这些昂贵的高端工业母机。
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我国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了,但是传统和低端的制造业还占据比较大的比重。未来的更大目标是什么?我们国家要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要成为制造业的强国。随着转型的发生和推进,工业各类下游应用领域,如3C电子、汽车、航天、军工、机器人等,对加工的精细程度、效率及稳定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以匹配我们整个制造强国的转型。因此,对机床的高端化需求必然也会越来越强烈。
第三个方面是更新换代。一方面,距离上一轮高峰期的旧机床,已经经历了自然的10年周期,到了客观上需要更换的时间窗口期。另一方面,下游产业的需求变化和技术演进都会使得旧机床无法再适应新的需求,这两者共同指向了更新换代的客观要求存在。
再加上我们看到的最近政策提到了大规模设备更新,直接指向了制造业方向。等到具体的落实措施推出来之后,可能会促使理论上的更新换代需求,以及一些暂时被搁置的换代需求,直接转化为实际真实落地的更新换代。
还有一个逻辑就是机床出海。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机床出口额的增长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从2018年到2022年之间,增长了54%,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提升。因此,出海成为了整个工业母机产业一个比较重要的逻辑所在。
机床行业如何进行国际竞争?它靠的是产品的实际性能、可靠性以及配套服务。我们知道,设备的操作是很精密、复杂的,需要有后续的团队进行良好的跟踪服务。过往来看,我们国内数字控制机床的问题主要在于精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以及故障多发的情况,这些都是其相对较大的竞争性不足的问题所在。
为什么说国产机床能够在最近几年取得比较好的出海进展?一方面是因为地缘政治的一定变化,会对区域性需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比如说一些被国际管制封锁的国家,它之前可能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口机床,但现在被制裁后就无法再走这条路了,就要转而寻求向其他国家进口机床设备。
另一方面,我们觉得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国产机床当前的性能实际上已经可以与国际上一些外资厂商的中高端品牌竞争,而且我们的产品优势在于性价比和配套服务都比较突出。国内一些龙头公司目前在印度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开始逐步替代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一些机床产品。从国内一些龙头公司的数据上也能够正常的看到,他们的海外营收额占比在最近几年有明显的提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出海的趋势可能还会不断加强。因此,工业母机出海也是未来阶段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逻辑。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整个机床产业比较重要的逻辑有四个方面:国产替代、高端转型、更新换代、以及机床出海。
以中证机床指数指数来看,这个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了50个业务涉及到机床整机、关键零部件制造、包括服务的上市公司,它覆盖了工业母机制造业中的核心领域的一些公司,能够比较好地反映整个工业母机产业的情况。从这个指数的估值来看,按照2月28日的数据, PE估值是不到36倍的水平,位于历史的大约20%的分位点,这算是我们觉得较低的一个位置。
一方面,整体经济还处于一个复苏修复的阶段中。在低点逐步度过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整体的估值空间受到的压制也有一定可能会逐步得到释放。第二个,刚给大家介绍的很多,即国内的中端和低端机床占比相对还是较高的,而高端产能相对较不足。随着国产化和高端化进程的推进,包括一些出海的推进,我们国内机床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会有一个不断的提升,那行业未来的估值也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工业母机作为关键设备,它的重要性可以和我们熟悉的芯片设备进行比拟。因为它的底层重要因素都是技术被海外卡脖子,逻辑上都需要进行迫切的国产替代。我们认为,其估值可能也是能够类比芯片,往更高台阶上去走。
因此,我们会认为在目前阶段,工业母机产业指数的估值实际上并不处于很高的位置。基于刚刚提到的几个逻辑来看,未来还是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当前阶段可以说还是可以考虑去关注和配置的机会,可以关注工业母机ETF(15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