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15999555100
现货出售

匠心丨“飞机医生”刘明德:修飞机36年团队获百余项专利

来源:环球直播网    发布时间:2024-04-22 13:43:51

“航线维修相当于门诊,机库(指飞机大修)相当于住院部,附件维修就是专科医院。”在飞机附件维修领域

产品详情

  “航线维修相当于门诊,机库(指飞机大修)相当于住院部,附件维修就是专科医院。”在飞机附件维修领域深耕36年的刘明德,把自己看作是“飞机医生”,他所面对的“病人”不会说话,“对症下药”时不容一丝疏忽,要确保绝对的安全。

  附件维修涵盖电子电气、液压、气动、机械等领域,对飞机发生故障的零部件进行检修。“修出来的件要达到极致和完美,要确保可靠性。”刘明德感慨说,在他们这样的领域,不管工作了多少年,压力都很大。

  刘明德是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业务中心总监、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12项。作为技术领衔,刘明德获得2018年广东省“南粤工匠”称号。他认为,专利成果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检验一支队伍业务能力、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12月3日下午,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刘明德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飞机维修水平提升了很多,但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需要长时间地追赶。

  “机型迭代很快,可能一个机型还没摸透,新的机型又进来了。每一个新机型,对于维修者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开始。”刘明德强调,飞机维修的从业人员要不停地学习,“一天不学习,就可能落伍了。”

  12月10-13日,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将在广州举行,全国36支代表队2565名选手参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项目最多、顶级规模的全国性、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刘明德认为,这样的赛事能够更好的起到引导作用,鼓励更多年轻人专注提高职业技能,并觉得从事相关工作是一种荣誉。

  在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业务中心,刘明德带领一支400余人的团队,致力于飞机附件维修工艺改进、工装设备自主研发创新,提升维修质量、拓宽维修深度,提升安全性能。刘明德没有领导架子,不少年轻同事喊他“德叔”。

  今年55岁的刘明德是广州人,1983年进入由原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举办的技工学校学习。“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刘明德从小就对飞机感兴趣,也尝试报考过飞行员,因招收飞行员的名额很少,没有考上,毕业后进入飞机维修领域工作。

  飞机维修分为航线维修、机库、附件维修等几大类。最初的几年,刘明德在零件制造领域工作。1994年,为发展车间维修能力,公司投入2300万美元,组建附件维修团队,刘明德成为其中一员。

  刘明德告诉澎湃新闻,刚开始,国内的附件维修基础很薄弱,很多零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购买;购买零部件时,也需要一些辅助工具,这些辅助工具看上去很简单,但价格却惊人,“比黄金还贵”。

  “钱要用在刀刃上。”刘明德介绍,如拆零部件的一个销子,当年就要一两千美金,“大家都很心疼,这差不多是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于是,整个团队就想“能不能自己做”。刘明德在零件制造工作过几年,有机械加工的经验,知道如何设计图纸,用什么材料制作,这为他设计、制造辅助工具提供了基础。

  “一个销子自己加工出来,其成本可能不足50元。”刘明德说,真正掌握技术后,就会觉得其实也没那么难,有时团队一天要画10-20张的辅助工具图纸。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绝多数的辅助工具,刘明德所领导的团队都能制造,部分零部件集团公司也能生产了。据刘明德估计,目前,其团队已经制造了几万件的辅助工具。此外,还会根据真实的情况,一直在优化、改进辅助工具。

  最开始组建附件维修团队时,资金有限,整个团队不到100人。2002年,附件业务中心成立,在附件维修基础上,增加了市场销售职能,帮其他航空公司维修飞机零部件。目前,他们的国内外客户有上百家。

  最近十余年,刘明德团队的研发成果呈爆发式增长。在增加维修可靠性的同时,也重视资助研发检测设备。刘明德团队研发的“一键通关——自动合同模块”,能自主编写软件程序搭建的批量合同处理软件,年自动处理合同103000份,与传统人工操作模式相比,效率提高5倍以上,年节省人力153人(航材专业技术人员),该系统已经推广到南航全国各地20多个分子公司。

  团队研发的“小电视液晶屏/触摸屏快速检测设备”,是国内首台自制快速检测触屏液晶屏设备,能实现批量检测、自动记录,测试时间缩短了近80%。最近,一种能自动监控飞机“空中闪屏”故障的系统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正式应用于我国飞机附件维修领域,通过自动检验测试,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精准度,也让维修员肉眼观察成为了历史。

  2016年,“刘明德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组长由刘明德担任。

  2016年,南航“刘明德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组长由刘明德担任,小组成员由飞机附件维修机械、电子领域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以及资深工程师组成,是南航首个飞机附件维修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室。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热交换器是飞机空调系统的重要部件,机舱内的空气供给、循环以及温度调节不能离开它,它就像是飞机的呼吸系统。为保障旅客和机上人员的健康安全,刘明德召集工作室成员开会,研究在特殊时期下热交换器的维修工艺改进。

  最后,他们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增加了前置工序,维修员收到飞机上拆下的热交换气第一时间在部件表面喷洒消毒水,静置15分钟后转入大型专用烘箱在110摄氏度的环境下烘烤1.5小时,以保证杀死可能残留在部件表面甚至芯体内部的病毒。同时在完成部件维修后用堵盖堵上引气管口,并使用塑料薄膜整体包裹热交换器,就像是给部件带上口罩,全方位的防护,保障修理完成的部件在下次使用时清洁安全,保障旅客健康安全。

  澎湃新闻了解到,2010年前后,刘明德团队有意识开始申报专利。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至今,该团队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12项,其中发明25项、实用新型83项、软件著作4项目。刘明德认为,专利成果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检验一支队伍的研发能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重要指标。

  对于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刘明德表示,一方面,这和整个团队的追赶心态有关,“我们为什么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些成绩离他的要求、目标还很远,“每一个专利都只是一个小的突破”。

  在飞机附件维修深耕36年,刘明德一直有深深的“技术焦虑”,所谈论的话题总是会聊到技术问题。

  刘明德把自己的工作理解为是“飞机医生”,面对不能说话的“病人”,要通过个人的专业相关知识和经验,和飞机实现交流,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案。飞机上的故障有时是间歇性的,出现故障时被飞行员记录了下来,等送来维修时,却不会发生故障,这需要维修者想办法去模拟还原,再排除故障。

  飞机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位,永远是保安全。”刘明德表示,飞机维修和汽车维修等不同,“不是差不多能用就行”,而是要确保其可靠性,容不得一丝疏忽。在日常的附件维修中,他们要追求极致和完美,不停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想法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飞机机型的迭代很快,可能一个机型还没摸透,就有新机型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每一个新机型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对于维修者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开始”。刘明德强调,飞机维修工作很辛苦,维修者不能松懈,要掌握的知识很多,每天有新的产品、技术投入使用,必须不停地学习,“一天不学习,就可能落伍了”。

  “我国航空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缩短了和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但差距还很大,仍需要长时间地追赶。”刘明德说,作为从业者,必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在各自的细致划分领域深耕,这样才有望一点点地缩短差距。

  刘明德还表示,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封锁越来越严,这对国内的开发团队来说,更要求注重自主创新,“不能完全受制于人”。

  澎湃新闻注意到,南航提倡“五小”创新,鼓励“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和小建议”。刘明德团队也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会评价创新点,同时考虑其创新价值提升情况,按项目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除了研发技术,刘明德也注重团队建设。他一直推广的“师徒传帮带”制度和“精益管理”理念,在传统师傅带徒弟模式在工作中传授经验,建立了创新培训机制,不仅内部有专业的培训课程,还把工程人员“送出去”培训,保证工程人员的技能与行业同步发展。

  “虽然技术方法不断改变,但是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不能改变。这种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刘明德说,飞机维修要想进步,必须要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需要一代一代继承者持续改进,并且将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作为从业人员,要追求极致,永远要有“下次做得更好”的心态;不能浮躁,要用心做好一件事。

  据刘明德透露,上世纪90年代,从北航、南航等高等院校招了一批学生,经过多年的沉淀,这批人如今都成为了技术骨干。

  “为什么干了30多年,还有这么多的激情?”有年轻同事这样问刘明德,他的回答是:要调整心态,如果觉得工作是负担,天天都会觉得累;但如果每天都有一个目标,想尽办法却解决它,就会有成就感,体会到实现目标、处理问题的喜悦。

标签:
采购:95新原装台群高速钻攻中心T-500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