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15999555100
企业新闻

1166 德国空军的重型轰炸机杀手:Mk108型航炮

时间:2024-02-04 11:13:27 作者:环球直播网 点击:16 次

  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撰写近代战争历史。最早在2008年于《战舰》杂志发表了“日本海军阿号作战始末”一文。此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全文共8474字,配图13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4年1月31日首发。

  图1. Mk108航炮及其配套弹药。右边那个有M字样的炮弹是所谓的“雷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面对日益沉重的防空压力,德国空军的战斗机装备建设可谓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改进现有的主力战机;另一方面研发全新的具有跨代技术优势的产品。前者以Me109G/K、Fw190D/Ta152为代表;后者以Me262为标志。这还没算上诸如He162、Me163等一系列已经服役但数量稀少的新型战机。停留在绘图板上的型号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然而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无论是已经大量服役的新机型,还是正在研制中的新型号,大多采用30毫米口径的Mk108型航炮,作为自己的主战武器。于是,战斗机型号百花齐放。航炮型号一枝独秀。如此鲜明的对比引出了很多问题:研制一款新型航炮是否比研制一架新式飞机更困难?Mk108型航炮是不是已经足够优秀,以至于无需替换?那么该炮的战场表现到底如何?或者另有隐情,只是德国人无可奈何?以及历史发展是否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本文将尝试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Mk108型航炮的研发工作,始于1940年。彼时,莱茵金属-博西格公司正在为德国空军研发第一款30毫米口径的航炮,即MK101型火炮,并且已经拿出样品。相比之下,同期展开研发工作的MK108型火炮,只是企业内部项目,并未得到军方支持。

  事实上,德国空军对于30毫米口径的航炮,态度冷淡。1940年夏天,首批Mk101小范围装备第210试验大队第1中队的Me110重型战斗机。很快,大队指挥官鲁本斯多夫就抱怨,这种重达180千克的航炮严重恶化了飞机的操控性能。而当前已经装备的20毫米航炮,足以满足针对空中和地面目标的作战需求。基于此种逻辑,掌管德国空军技术开发部门的乌德特,也认为当前已经装备的20毫米口径的航炮,足以对抗敌方最强大的轰炸机。

  在此背景下,MK101项目得以存续,其实是因为希特勒在1939年7月在雷希林的一次内部展示会上见到了Mk101原型,并表达了强烈的兴趣。既然如此,戈林自然不会跟元首唱反调。但是这种武器的缺点也是有目共睹,就是太重,难以作为机载空战武器。而且其制造工艺复杂,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即便线毫米口径航炮,德国空军还是寄希望于在MK101基础上推出的减重和简化版本MK103。后者的诀窍在于大量采用冲压部件,以代替需要各类机床加工的零部件。但由此势必带来严重的可靠性问题。项目发展因此饱受拖延。

  1942年初,随着美国参战,美军重型轰炸机即将对德国占领下的欧洲展开空袭。德国空军急需更有效的空战兵器。而鉴于MK103航炮在重量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MK108得以乘虚而入,迅速获得军方的青睐。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基于Mk108身上诸多优点。该型火炮采用自由枪机,弹带供弹,依靠电力启动。装弹和击发都由压缩空气完成。由此在射击时产生的独特的声音,使其很快在盟军和德军飞行员中获得了“气动锤”的绰号。

  对于载酬有限的战斗机而言,Mk108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重量,仅58千克,不足Mk103的一半。但是其发射速度却能达到每分钟650发。相比之下,老式的Mk101只有160发。其它的优点还包括制造工艺简单。活动部件被尽可能压缩至最低限度,以此来提高可靠性。近80%的部件采用冲压金属板,不仅省料而且还能减少对于精密机床、磨床、铣床的依赖。因此能减少数百个生产工时。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之所以能有这么多优点,首先是因为Mk108足够紧凑。全长仅1.057米。相比之下,Mk101高达2.9米。难怪只有Mk108能够装上Me109,作为其中轴机炮。而MK101和Mk103都绝无可能。但是体积小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炮管长度有限,只有580毫米。因此其炮口初速较低,仅500至540米/每秒。由此带来的弯曲的弹道对有效射程构成了严重限制。所以尽管威力可观,Mk108只能被视为一款近战兵器。而远距离交战一直是德国空军在对抗美军重型轰炸机时孜孜以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Mk108就没有完全满足军方的要求,只是迫于形势的应急之举。迟至1943年夏天施伟因富特战役时,德国空军的轻型战斗机,仍旧能依靠其20毫米MG151型航炮,攻击缺乏战斗机护航的美军“空中堡垒”和“解放者”重型轰炸机,并对其造成重创。施伟因富特一役,60架“空中堡垒”被击落。168架被击伤。相比之下,德国空军仅损失42架飞机。17名飞行员阵亡。14人受伤。

  图2. 德国空军制作的模型,展示了一架Fw190攻击一架B17轰炸机。后者身上的线圈标示出该机机枪火力的方向和范围

  但是令德国人气馁的是,美国人完全有能力弥补他们的损失。10月14日,美军第8航空军重返施伟因富特。再一次,他们损失了60架“空中堡垒”。另有17架在着陆之后报废。121架受伤待修。而德国空军仅损失31架战斗机。另有12架着陆之后报废。34架战损待修。

  仅就损失而言,德国空军此次战役的损失率仅占其西线%,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考虑到美军继续壮大的前景,以及德国空军因燃料限制而带来的训练质量的下滑,德国人的前景并不乐观。显然,他们要一款新式武器,不仅要能够击落美军的重型轰炸机,而且还要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做到这一点。

  图3. 一群德国飞行员正在观察一架Me109攻击B24轰炸机的方式方法

  也就是说,必须以尽可能少的炮弹击落敌机,以便一架战斗机在一次飞行过程中能够击落多架敌机。只有这样,才能与拥有兵力优势的美军抗衡。而计算表明,若使用20毫米航炮攻击一架B17,至少需要命中16发炮弹才能将其击落。相比之下,如果改用30毫米口径的炮弹,只需四发即可击落一架B17或者B24轰炸机。正是在此背景下,第一批装备了Mk108航炮的Me109G-2和Me109G-6/U2型战斗机,于1943年末投入一线。

  基于以往的实战经验,德国空军完全清楚美军“空中堡垒”的防御能力。这种四引擎轰炸机周身安装了9个火力点,总共13挺半英寸口径的重机枪。飞行中的“空中堡垒”还会彼此靠近,相互提供火力掩护。所以按照德国人的计算,一架从目标后方接近的单引擎战斗机,将遭遇到多达40挺重机枪的威胁。在这样的火力密度面前,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全身而退。为此,德军的对策也是将战斗机编组成密集的队形,集体发动冲锋,以此分散敌方防御火力。

  图4. 德国人在机库大门上画了一架等比例B17正面投影,以培训飞行员对于目标的距离估算

  这就是德国人新发明的所谓的“暴风突击队”战术。相关的实验部队也于1943年11月着手组建,全部采用经过改装的Fw190战斗机。标准的Fw190在引擎罩上方装备两挺13毫米机枪。每侧机翼装备两门20毫米航炮。而在加入“暴风突击队”之后,引擎罩上方的机枪被拆除,以减轻重量。每侧机翼外侧的20毫米航炮则被换成Mk108型30毫米航炮。此外,座舱周围被5毫米厚的防弹装甲包裹起来。座舱本身还加装了防弹玻璃。

推荐产品